高三的时间恨不得一分钟当成十分钟来用,“真是寸光阴寸金”。课后服务开始后,作业已经彻底成为课下时间的主角,甚至还霸占了原本休息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想读点闲书真是“痴心妄想”。所以,我总是告诉学生,不论是做卷还是做题,研究每一道题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把每一道题当做简短的文章来读,这样既实用又有情怀,一举两得。小说和散文题比较独立,读起来一气呵成,有完整的感受;语言表达题的各种碎片化小语段也别有滋味,内容多元,体裁各异,拓展知识面短时高效。陈文妍同学就是受一道语言表达题的启发,由题及文,拓展阅读,把关于“园林”的补写题变成了一篇关于“园林”的文章。
这可是一位大佬级人物。成绩始终稳定在历史类前三,基础知识扎实,发挥稳定,字迹娟秀。她少言寡语,如果不是因为成绩太好,你一定不会注意这个姑娘的存在;她用功到让周围的同学只能膜拜无法效仿;她不善于侃侃而谈,却能将严谨的答案条理清晰地呈现在书面上……可能,越是优秀的人越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所以谦虚而平和。陈文妍的好成绩来源于她稳定的节奏和平和的性格。
高三一年,我们进步的最大障碍不是知识,而是节奏和情绪的控制。谁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谁就能很好地控制成绩。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总述,园林的构造与设计理念还有中国不同地域的园林。
在具体介绍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园林到底是什么?如果简单地用拆词法来解释的话:园,即花园;林,即树林,连起来的话就是长树林的花园,这样臆断显然有失偏颇。那么,如果专业地来解释的话,园林,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同时,园林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
园林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就形成了园林的雏形,也就是“囿”。在这时,园林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造园技术得到提高。园林从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帝王和贵戚富豪模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建筑数量很多,铺张华丽,讲求气派。同时,园林除了观赏功能之外,又增加政治功能,皇上在这里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所以,秦汉时园林又称为宫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士大夫阶层崛起他们,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社会进入了盛唐时代,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随后到了宋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士人阶层进一步壮大。园林与文人画紧密结合,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
接着,我们来看一看中外园林的不同。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影响,中外园林存在显著差别。其一,在西方园林中,常常在园林中轴线位置总会矗立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并以此建筑物为基准,确立园林的主轴线。经主轴再划分出相对应的副轴线,置以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而中国园林中虽然也存在建筑构造,但大多融合在整体景观中,并不显得突出。其二,西方园林整体布局呈现严格的几何图形,水池、喷泉、树木、草坪、花圃必须以严格的几何图案呈现。而中式园林虽以自然的山、水、地貌为基础,但不是简单的利用,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改造加工,再现一个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的自然。其三,西方园林常采用大面积草坪处理,具有室外地毯的美誉。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园林中不算常见。可以看到东方园林基本上是写意的、直观的,重自然、重情感、重想象、重联想,重“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韵味;而西方园林基本上则是写实的、理性的、客观的,重图形、重人工、重秩序、重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严谨、认真、仔细的科学范畴。这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总体介绍后,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园林的构造与设计理念。中国古代园林构造分为自然构造和人为构造,自然构造主要是草木和水,而人为构造主要是假山和建筑,下面为大家逐一介绍。首先是草木。当你走进园林,入眼就是铺天盖地的绿色,可见草木在园林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园林以草木表现自然美,这与之前提到的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观念不谋而合。中国传统园林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香。同时古树名木对造园气氛非常重要。高大的树木不仅起到观赏的作用,也可以间接地展示园林主人的精神风貌。
中国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寂静幽远的境界。通过曲折的水流模拟自然的效果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一为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二为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浮廊可渡。三为破。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
园林中的山石是大部分对自然的摹写,但除此之外,也可以描绘文学作品中的动物与人物的形象。山石除了神形兼备以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即“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建筑同样是传统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其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园林建筑物不仅作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除了外观设计的精巧,室内布置陈设的古色古香将文人雅士的喜好体现的淋漓尽致。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首先,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灵魂。相较于西方“人定胜天”的观念,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中较为突出。匠人们将人工改造完美融入景观之中以实现对自然的模拟与再现。其次,追求“立意 ,塑造“神似”,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功的关键所在。园林的设计中无处不体现着造园者的人生观念,反应着他的精神追求。
最后,追求“诗情画意” 的造园手法,这也深受文人画及古代诗歌的影响。
第三部分,让我们来看看中国不同地域的园林特点。首先是江南园林。因为江南园林常是住宅的延伸部分,所以基地范围较小。这是其与北方皇家园林的显著区别。南方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南方园林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绍兴等地,其中尤以以苏州为代表。
我国北方园林中很大部分是古代皇帝的花园。这些皇家花园在建造时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规模宏大,建造精良,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华。建筑富丽堂皇,但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因而风格粗犷,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洛阳、西安、开封。当今北方园林以北京为代表。因四川虽地处西南,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那里的园林亦源远流长,富有自己的特色。蜀中园林较注重文化内涵的积淀,一些名园往往与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联系在一起。岭南园林因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 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受当地绘画及工艺美术的影响,岭南园林建筑色彩较为浓丽,建筑雕刻图案丰富多样。
由此可见,各地的园林受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条件的影响具有较大不同,这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其独特魅力。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中的精华,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使之在世界建筑史当中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以上关于中国古代园林的介绍仅仅是简单的概述,更多有趣的部分还需我们去了解与挖掘,去发现其中无尽的美。
柳柳寄语:喜欢阅读什么就阅读什么是本能,阅读什么就能读懂什么是本事。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尽情地本能阅读,所以就应该亮出我们的本事——有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懂什么。这种跳出舒服区似的阅读可以强势弥补自己的短板,强势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高三一年所做的试卷和试题就是最好的展示本事的地方,让我们带着做题的任务,怀着阅读的情怀,“读霸”高三。
来源:科研室
版面:刘昊
审核:徐连红